沒有人要你把命都賣了
多年前某個晚上,我看到業務團隊一位認真的同事還在加班,便走過去和他聊了一會兒。
從他整理客戶名片的用心,還有面對堆積如山文件的耐心與學習態度,我好像看見第一次接觸業務工作的自己。熱忱的影響力很大,它讓我們面對客戶時的恐懼、挫折變得微不足道,也讓人在疲累的加班時間可以苦中作樂。
但是,從他身上我也看到,自己曾經有的盲點。
我問他,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,經常在半夜發e-mail(我是那個在c.c.欄位的人),還有放棄休假來公司加班,這麼拼命,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工作的關係。
他毫不猶豫的回答我:「就是為公司、為客戶賣命。」
我並不是倚老賣老的人,當時所處的公司也沒有權威型的組織文化。所以我很確定,這是他不經修飾、真實的想法,而不是應付主管的場面話。
沉思了許多,我非常誠懇卻也語重心長的告訴他:「這會是你失去競爭力的原因。」
他不可置信的看著我,甚至認為我在開玩笑。在身心俱疲的加班時間,這肯定是很難笑的笑話。
當然,那真的沒有開玩笑的成分。
當我第一次在台灣招待美國來的客戶,對方是研發部門的主管,在通訊領域有二十年的專業經驗。但是他對產業鏈的了解並不是很廣泛,也是第一次造訪台灣。我向他介紹台灣的電子代工王國,還有當時高股票、高分紅的「科技新貴」,都令他頻頻點頭、稱讚台灣的成就。
但是當他聽到許多科技大廠,晚上十點仍然燈火通明的辦公室文化(主管和同事都沒走,我也不走),立刻皺起眉頭,非常嚴肅的問我:「這樣的企業怎麼會有幸福的員工?怎麼會有競爭力?」
當時的我,對台灣電子業的商業模式習以為常,我真的沒有認為「幸福員工」與「企業競爭力」一定得劃上等號。而我自己過了好幾年拼命三郎的生活,我知道我越「賣命」,企業應該是越有競爭力,從來沒有懷疑過。
至於因為賣命所犧牲的個人生活品質,以及這樣的步調可以維持多久,我沒有認真想過。我只知道,拼了命工作得到十足肯定,而牆上的公司標語也是寫著永續經營。
然而這幾年來的產業發展,給了我們一些答案。
一支iPhone手機,出「腦力」的蘋果公司賺200美元,出「勞力」的台灣代工廠賺2美元,這是毛利率保三(3%)、保四(4%)的台灣電子業寫照。不計代價拼到極限的模式能不能長久,就像奮不顧身賣命的工作方式能不能長久,是一樣的問題。
賈伯斯曾說:「人才的”質量”比”數量”重要。」歐美企業的確不擅長用軍事化方式,把人力當成「效率流程」的一部分來「大量」管理,而是創造一個激發熱情的環境。因為「熱情」這個字和「人」密不可分,也就理所當然的重視人性價值。
施振榮先生提出「微笑曲線」的時間是1992年,也就是二十年前。不曉得二十年前聽聞「微笑曲線」的企業主,是不是也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?竟然有一個理論,叫我們不要依賴那些數量、金額龐大的代工訂單?
為客戶「賣命」的經營模式,一直是台灣公司引以為傲的。
在辦公室用爆肝換來高收入,並得到「台灣人24小時待命」的「美名」;在工廠則是把員工、軟硬體的生產力發揮到極限,然後象徵性放一些健身器材,要員工好好照顧健康。這些企業把「對外」競爭力最大化的過程,「對內」的人性元素,沒有人真的關心過。
最諷刺的是,誰該為這個「默不關心」負最大的責任?恐怕不是客戶,而是自動把「幸福的員工」和「企業競爭力」視為兩件事的我們。不只是資方,就連許多弱勢的勞方也視為理所當然。
亞洲在品牌價值、商業創新的觀念,逐漸跟上歐美腳步的同時,不就學習到:需要「賣命」的產業,不值得永續經營;而那些可以永續經營的產業,不會需要「賣命」嗎?
如果一個工作者把自己的命都賣給公司、賣給客戶,連自己都照顧不好,當然會失去獨立思考、開放創新的能力。到頭來,只好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「代工」。
從這位賣命同事的辦公桌,我們就這樣話題繞了一大圈聊到產業觀察,以及我從一位國外研發主管一句話得到的啟發。
單一個人對產業的影響力有限,但是我們都可以決定自己的工作方式。努力絕對是必要的,但是讓自己有平衡的身心,也是重要的一門課。
要你賣命的公司,通常不值得你待;值得你待的公司,不會要你賣命。
From:有錢人這樣想FB